新闻资讯

追光者 | 谢炜康:再见少年拉满弓,不惧岁月不惧风

发布日期:2025.07.10 阅读量:12 分享

在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步入深度调整期的今天,有人选择离开,有人选择观望,而有些人,却选择成为逆流而上的“追光者”。

谢炜康,蓝乐集团锦安风华项目工程经理,29岁扛起11万方代建项目的重担,用微信步数丈量工地每一寸角落,用靠尺标记外立面的毫厘之差。他带领团队在仙居跑出加速度——正负零提前13天,主体结顶提前47天。他的故事是一份关于热爱、坚持与破局的行业答卷。这位以微信步数丈量责任、用靠尺标记匠心的年轻工程管理者,正以破界者的勇气、聚光者的温度、实干家的笃定,在行业的寒潮中,为蓝乐代建之路点燃一束明亮而温暖的光芒。这光,属于坚信价值不灭的追梦人,更属于步履不停、眼里有路的蓝乐追光者。

一、烂尾楼里炼就“铁骨匠心”

2018年,加入绿城的他,面对的并非普通的工程重启:原开发商因金融诈骗破产,留下完成度仅60%的“烂摊子”,索赔的供应商气势汹汹,图纸变更、报规调整、招商协调千头万绪。更棘手的是,项目因口碑和难度,团队迟迟难以组建。“人教人教百遍,事教人教一遍。” 这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,成了那段时光最真实的写照。没有退路,唯有迎难而上。他独自扛起前期重担,在索赔的漩涡中摸清各方底线,在繁杂的问题中厘清解决路径。半年日夜鏖战,硬是将这座宿迁地标从深渊拉回正轨。两年后,烂尾楼焕然一新。这段经历,不仅锻造了他独当一面的铁骨,更将“品质为先”的信仰火种,深深烙入他的职业基因。“心平能愈三千疾,心静能平万事理。”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程难题,他找到了内心的锚点:工程管理的本质,就是不断解决问题,提炼内心。

二、少年单枪匹马,为项目开疆拓土

2023年,谢炜康加入蓝乐集团,并被委以重任——仙居锦安风华项目工程负责人,一个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的代建项目。彼时,他年仅29岁。更现具挑战的是:项目专职工程管理人员,几乎只有他一人。重担,名副其实地压在了“一个少年”的肩上。项目一开工,“拦路虎”便接踵而至。地块西侧仅有一条勉强通车的“瘸腿”道路,土方清运、材料进出效率极低,严重制约进度。坐等?不是谢炜康的风格。他卷起图纸,主动出击,化身“协调专家”,多次对接市政道路设计、施工单位,积极协调管委会及委托方。最终,创新性地推动由项目总包单位先行完成道渣路基施工的方案落地,迅速打通了项目的“生命线”。“瘸腿”变通途,桩基工程仅用一个月便基本完成,为后续疾驰扫平了关键障碍。真正的硬仗是示范区建设。幕墙、景观、硬装、软装多线并进,专业交叉如麻,组织协调难度陡增。而全景计划给出的时间表却紧如弦上之箭:2024年9月30日必须完成示范区开放,10月10日所有楼幢正负零,2025年2月28日全面结顶。同时,还需营造四套实体样板间与2500平方米实景景观示范区,为营销提供“看得见摸得着”的利器。压力,如山崩海啸。“合格的专业班组是基础保障。” 谢炜康深谙此道。项目开工伊始,他就马不停蹄地组织专业单位考察,累计踏访三十余个项目,精心筛选超过二十家专业班组及单位。面对班组技术交底容易流于形式、效果不佳的痛点,他大胆创新,将冗长的交底会“化整为零”,调整为每次10~15分钟的“高频微交底”。这种短时间、聚焦核心要点的模式,让工人在有限集中力下高效吸收关键信息,显著提升了进度、质量与安全管控的实际效果。挑战远未结束。示范区建设冲刺期,恰逢持续高温酷暑,又突遭住建局限制主体部分提前投入使用的禁令。工期压力巨大,总包单位对大体量景观示范区施工产生了畏难情绪。关键时刻,谢炜康再次展现出“下沉一线” 的本色。他没有坐在办公室盯文件,而是直接卷起袖子,“胆大心细高效决策”,主动承担起总包单位内部班组的协调工作,甚至分担了幕墙、装修等专业性强、决策复杂的施工内容管理。他成了特殊时期的“一线指挥官”,用自身近乎燃烧的工作热情,感染并带动了总包管理人员。最终,团队合力冲刺,不仅示范区按期惊艳亮相,项目整体进度更是捷报频传:9月27日达成所有楼幢正负零,提前全景计划13天;2025年1月12日,所有楼幢胜利结顶,提前整整47天!这骄人成绩的背后,是谢炜康近乎偏执的投入。“微信步数” 是他丈量项目最朴实的工具。他为自己制定了雷打不动的每日查楼巡检任务,确保走遍地下室的每个角落、主楼的每个套间。一把靠尺,是他追求“外立面零瑕疵” 的武器。他逐层实测平整度,打好标记跟踪整改,累计记录200余份实测数据,只为让设计效果完美落地。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执着和对进度的精准把控,让锦安风华项目赢得了委托方和仙居政府主管部门的广泛赞誉,项目热销仙居top1。

三、拆掉围墙的“五边形战士”与“家人文化”

在传统房产项目中,工程与营销常因立场不同而“针锋相对”。但在锦安风华,谢炜康率先拆掉了这堵无形的墙。营销开放阶段,他化身“生活服务顾问”,热情洋溢地向客户讲解小区的设计理念、户型优点,在实体样板间里描绘未来的居住蓝图,助力签约去化。面对商铺大客户的复杂诉求,他用现场实景展示来打消疑虑,甚至协助业主深化商铺二次装修方案。“在锦安风华,没有工程营销条线的壁垒,只有共同努力的目标。” 营销专业经理刘海潮由衷感叹:“他拆掉了条线壁垒,工程成了我们最强的销售后盾!炜康不仅是值得信任的伙伴,私下更是很好的朋友。” “全民营销” 在这里不是口号,是深入骨髓的行动。这份打破专业藩篱的融合力,也让谢炜康在项目中迅速成长。他不仅磨炼工程专业,更主动接触并逐渐主导设计、成本及营销管理。他深刻理解到:“工程专业的终点是跨专业管控,优秀的工程负责人是‘五边形’负责人。” 蓝乐集团“提质增效、一人多岗”的发展模式,正为他这样的年轻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横向发展机会。而锦安风华项目最动人的底色,是谢炜康用心浇筑的“家人文化”。它不飘在空中,而是落在每一处细节里:数百份认购礼品的分装打包,有他忙碌的身影;面对汹涌的选房业主,他与客服、迎宾同事并肩引导秩序,积攒下深厚的信任;仙居台风肆虐时,他与物业同事一起清扫示范区积水,台风夜售楼处总有他值班巡检的身影;夏日杨梅红透,团队一起上山采摘,共享酸甜;冬日寒风凛冽,售楼处里飘起自制火锅的暖香,欢声笑语驱散严寒。“我们不仅仅是工作同事,更是一群能走很远的朋友。” 一根掰成两半分享的黄瓜格外清甜,一根互相下绊子使坏的冰棍也成了独特的友情印记。这些点滴,成为团队在高强度工作中平衡压力、保持活力的“秘密武器”和温暖的“跷跷板”。

四、穿越周期的“清醒拉弓者”

身处行业凛冬,焦虑与“末日论”弥漫。谢炜康却有着难得的清醒与笃定, 他冷静审视代建行业的激变:竞争白热化,省外模式根基尚浅,又面临“EPC+渠道分销”等新模式的冲击。他的破局思考务实而锋利:一是深度绑定,掘金潜力: 与优质总包形成体系合作,或以方案设计、全过程咨询参与项目;携手金融投资机构,利用专业能力操盘烂尾项目或综合体改造。二是“代建+”赋能: 以代建管理为核心,整合物业服务、装修改造等,深度挖掘地产行业剩余价值,将经营重心延伸至小业主层面,创造持续附加值。三是“深挖洞,广积粮,缓称王”: 市场否极泰来是规律。在关乎存亡的周期里,无需盲目追求规模扩张,唯有苦练内功,夯实基础,方能穿越寒冬,成为最终胜者。他时常咀嚼黄炎培先生关于“历史周期律”的论述,时刻警醒项目进入中期后,从委托方、参建方到自身都可能滋生的倦怠感。“人一生都在与惰性角力,哪怕胜三负七,也强过狗尾续貂草草收场。” 这份清醒与自省,源于两年前蓝乐集团裘总将11万方项目托付于他时的厚重信任。“少年不惧风和雨,一心出山入繁城”——他以此自勉,愿永葆十年前初入地产行业时那份滚烫的赤诚与初心。